跳转到正文内容

还原中国抗日远征军入缅作战:英早期曾不允入缅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1年09月28日10:22  法治周末

  被遗忘的远征军

  为守住中国抗战期间外来军事援助的生命线,中国远征军与盟军一起,在缅甸和滇西那块人迹罕至的土地上,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一场又一场血战,数万将士牺牲在那里,甚至连一个坟墓都没有留下

  法治周末记者 廉颖婷 发自腾冲、昆明、松山

  1942年3月,中国抗日远征军开过畹町桥头,进入缅甸。

 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,再也没有回到祖国。

  在太平洋战争中牺牲的一名美国战士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的文字:当你回到家,告诉他们,我放弃了我所有的明天成全了他们的今天。

  "同样,中国远征军放弃了他们的明天。他们的生活还没有开始,就为抵抗无缘无故的侵略而牺牲了生命。他们甚至还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里程碑,比如结婚、生子……安享晚年。"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伊斯特布鲁克说。

  他们是值得后人永远牢记的军人---入缅援助英军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、发动缅北反攻战役的中国驻印军、进行滇西反攻战役的中国远征军。这三支部队现在统称为中国远征军

  从1942年初到1945年初,中国先后组织动员这三支部队共40万人投入到中缅印战场。

  在这场战争中,还有一个特殊的队伍,他们只负责记录战争。这支队伍就是与援华美军一起派往中、缅、印战场的164照相连。

  这些影像帮助我们还原了当时的部分历史,虽然只是整个战争中的片段,但这种记忆弥足珍贵。

  尽管这段历史一度被遗忘,但是,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,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远征军;知道了一个甲子之前,在风景秀美的滇西大地上,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。

  滇缅抗战,是整个盟军太平洋战场重要的一翼。

  罗斯福曾说,如果不是中国军队拖住20多个师团的日军,并出兵缅甸,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就崩溃了。

  滇缅抗战,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作出了不朽的贡献。

  越走近这段历史,敬畏之感就愈加强烈。

  用文字还原历史苍白而无力。重书这段历史,只是让那些远征的将士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荣誉;于我们而言,这是一段无法抹去、忽视和回避的记忆。

  【第一次入缅作战】

  1942年初,日军进入缅甸,切断滇缅公路。为保护这条生命线,中国组织远征军第一路军入缅与美英组成盟军协同作战。

  从缅甸最南端的仰光一路向北,会经过同古(东瓜)、仁安羌、斯瓦、东枝(棠吉)、曼德勒、腊戌、八莫,中国远征军就是在这些地方血战残暴的日军并解救英军,10万精锐部队仅剩4万人。

  从滇缅公路开始

  1940年以后,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。

  当时,中国所有的对外联络线都被日军切断,上海、杭州、广州一线都被侵占。

  1939年,援华军事物资尚可通过滇越铁路进入。但1940年,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,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络线。

  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枪和子弹,根本没有先进武器与日军对抗。

  解放军某部原军事研究员李雨告诉《法治周末》记者,光凭"血肉长城"和民族意志而没有钢铁是挡不住敌人的。民族精神固然重要,但光有血肉绝对是屠杀对象。

  事实上,中国军队只要有物资,并不比日军差。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曾说,这支营养不良的穿草鞋的军队,只要有正确的管理和充分的装备,并不亚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。

  李雨说,当时就是没有装备、训练不够,怎么能打仗呢?而且如果没有滇缅公路,陈纳德就不可能组建航空队,也就没有日后著名的"飞虎队"。

 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在瑞丽附近,就是因为飞虎队P40作战飞机在瑞丽附近装备。

  中国之所以能够进入持久作战,能够在上海淞沪战役、南京保卫战、武汉会战溃败之后坚持住,就是通过滇缅公路输入了大量的作战物资。

  在1942年以前,滇缅公路大约输入了54万吨外国军事援助物资,这是中国抗战最主要的物资基础。因此,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。

  滇缅公路于1938年1月开始修建。当时云南只有960万人口,男女老幼有近30万人用原始的锄头和铁锹修路。是年12月,滇缅公路初步通车。

  英国《泰晤士报》曾评论说:滇缅公路可以与中国的长城相媲美,堪比苏伊士运河的伟大。

  滇缅公路大部分地方只有六七米宽,错车都很困难,每天都有车辆翻到山下。

  今天的滇缅公路(史迪威公路)依然山路难行。有些路段甚至只有两辆车并行的宽度,逶迤、颠簸、泥泞。

  李雨认为,如果没有滇缅公路,中国的持久战就是个问号,中国正面战场可能更加严峻,长沙及其以南、西安乃至重庆都有丢掉的可能。

  然而,英国为保全它在远东殖民地的大后方,于1940年7月18日,同日本正式成立封锁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,直到10月才又开放。

  二战期间,英伦三岛岌岌可危,英国希图借中国长期抗战的力量,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,特别是缅甸、印度、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。

  中国方面,1941年12月"珍珠港事件"后,太平洋战争爆发。日本南下,先后攻占了新加坡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泰国,下一个目标就是缅甸。

  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,中国也必须确保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。

  鉴于滇缅公路的重要性,中英于1941年12月23日签订了《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》,成立中英军事同盟。

  协定签署后,中国军队有责任保障滇缅公路的通畅,中国远征军将以这个名义进入缅甸。这就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发端。

  英国的心机

  日本的目的是通过占领缅甸,将滇缅公路切断,困死中国。

 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,但是英国并不看重。然而对中国来说缅甸极为重要。

  它是中国在南亚的出海口,如果能保证这个出海口,中国的能源就可以避开马六甲海峡,避开新加坡,直接输进云南。没有这个出海口,就得绕行1000多公里。

  日本在南亚的首期战略目标是前出怒江,攻占腾冲、龙陵、松山等战略要地,这样日军就稳定了缅甸局势。

  但是英国错误地认为,他们有雄厚的力量,认为日军不敢轻易向他们挑衅。而且如果日军截断滇缅公路,必然从中缅或中老(老挝)边境,而不会经过缅甸。并一再强调,中国应在中老、中缅边境布防,以防止日寇截断滇缅公路,而不允中国军队及早入缅布防。

  此时的中国,蒋介石已派出了中国的王牌机械化第5军(含戴安澜200师以及96师和新22师),杜聿明任军长及第6军和第66军(含孙立人新38师)的远征部队准备入缅,与英军并肩作战。

  由于英国的种种心机,中国远征军的入缅时间一拖再拖,从1941年12月一直拖到1942年3月,直至仰光被日军占领。

  仰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在于,它是保卫滇缅公路的咽喉。只有保住仰光港口,才能保全滇缅公路。

  就在远征军等待入缅指令之时,日本占领了马来亚、新加坡、泰国,并从缅甸切进来,打得英军措手不及。

  "后来英国看到不行了,日本已经突破西防线,仰光又被占。所以第一次缅甸战役,中国远征军展开就很被动。"李雨说。

  虽是协同作战,但中国远征军入缅时,英国驻缅甸总司令胡敦不充分供给中国远征军油料。事实上,英军在伊洛瓦底江两岸的汽油几年都用不完。

  英国的目的,是利用中国军队来掩护它的安全撤退,并不希望中英并肩与敌决战,更不是为了保全仰光这个海口。

  此时中国国内的局势是,华东、华北、东北、东南,大半个中国都已经沦陷,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核心地区。

  因此蒋介石到了重庆,想建立西南抗日战场。云南也因此从抗战的大后方成为前线。

  李雨赞赏蒋介石的眼光,如果不是蒋介石邀请陈纳德到中国来,昆明早就沦陷了。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自己培养空军。

  1942年,在中国国内,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,战线基本稳定。这也是蒋介石可能抽出军力进入缅甸的一大前提。

  美国方面,如果不是"珍珠港事件",美国不会介入滇缅抗战。美国一直在观望,并不想跟日本翻脸,并且还向日本供应钢铁和石油。

  兵败缅甸

  第一次缅甸战役可以说很简单。从1942年3月20日同古保卫战到4月28日腊戍失陷,短短38天,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就被迫结束。

  中、美、英都没有想到,这一仗打得这么惨。

  "其实大家都很清楚,中国军队在有组织地防御和进攻战中表现不赖,如第200师的同古保卫战、东枝进攻战、廖耀湘新22师斯瓦河阻击战、孙立人新38师仁安羌救援英军作战,这些是远征军在缅甸比较著名的战役,作战规模都是师级。"李雨说。

  在第5军军长杜聿明的指挥下,新22师为掩护戴安澜的200师撤退,在缅甸同古地区的斯瓦河两岸展开阻击战。以不足万人的兵力,抗击日军两个师团近3万人的兵力达半月之久。

  这是抗日战争战场上极为罕见的中国军队以少胜多的战例。

  尽管这三场战役从军事上来讲都打得比较好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

  但这个失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失败,而是由于英军的退却,整个战线发生变化,导致中国军队撤出。

  由于英国坚持先欧后亚的战略,而且一再撤退,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。

  仁安羌大捷被远征军救出来的英国盟军,并没有留下来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,只是在欢呼"中国万岁"后,便打算如何尽快从缅甸撤出。

  "孙立人的军团如何能守得住?只能后退。同古一丢,200师一撤,整个缅甸战线非常脆弱。而整个战场又错综复杂。"李雨说。

  当时的大气候是,盟军、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处于崩溃状态。

  其次,中国军队战斗力处于劣势,并不是军队士气不足,而是装备、火力不行。中国远征军一个军的装备还不如日军一个师团的装备;机械化更不行,输送能力、突击能力都跟不上。

  李雨说,我们不可能拿着79式步枪去对抗日军的机械化装备。而此时,中国远征军的空军也是瘫痪的,只能保卫昆明。

  同时,中国军队的战略思想着重防御,利用地形掩护消耗敌人。但远征军不可能利用消耗的战斗效果来歼灭敌人。

  盟军内部的矛盾也导致了战略指导思路的不一致。

  尽管史迪威的方案很好,但是执行不了。中国军队并不听他的指挥。

  指挥系统上,是中、英、美三国盟军在作战。但三个国家的战略指导思想都不统一,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。杜聿明、史迪威、亚力山大各自为政。

  再加上战斗力编制、战略时机都不合时宜,导致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的溃败。

  日军是一支机械化部队,经过800里的穿插,最终到达中国及盟军的后方腊戌。

  1942年4月28日,日军突然出现在腊戌,把远征军的主力阻断在曼德勒以南。

  中国远征军主力因错误的指挥被迫走上野人山的撤退之路。

  此后,日军一路占领怒江、龙陵、松山。5月10日占领腾冲。

  此时的腾冲已经成为一座空城。

  腾冲沦陷前,老百姓最爱唱《松花江上》、《长城谣》。

  300余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,大摇大摆地开进了腾冲城。之后,日军采取怀柔政策,动员了一些老百姓回去。

  一个日本兵曾这样写道:紫罗兰的鲜花还在居民的窗台上盛开。

分享到: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
上一页 1 2 下一页

微博推荐 | 今日微博热点(编辑:SN001)

 

更多关于 远征军  的新闻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1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